设一个实数序列的长度为 $n$,序列中最大非递减子序列的长度为 $a$,最大非递增子序列长度为 $d$,试证:$a \cdot d \geq n$.
不妨设该序列为
由题意可知,原序列 $\{S\}$ 中最大非递减子序列的长度为 $a$,所以序列 $\{m_k\}$ 的取值范围为 $[a]$,共 $a$ 种可能. 而序列 $\{m_k\}$ 本身有 $n$ 项——由抽屉原理可知,序列 $\{m_k\}$ 中必定有 $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 项取得相同的数值. 不妨设它们取得的值为 $p$ .
令 $x=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,我们将序列 $\{m_k\}$ 中这些取值为 $p$ 的项写成子序列
于是,$m_{k_1}, \ m_{k_2}, \ m_{k_3}, \ \cdots, \ m_{k_x}$的下标对应的原序列中的项 $S_{k_1}, \ S_{k_2}, \ S_{k_3}, \ \cdots, \ S_{k_x}$ 构成了一个严格递减(同时自然是非递增的)子序列,长度恰为 $x=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.
又,原序列中最大非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 $d$,自然有 $d \geq x = 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 成立,于是我们有
Q.E.D.
在之前一片博文 Mirsky's and Dilworth's theorem 中,我们已经介绍了偏序集上的 Mirsky 定理和 Dilworth 定理,这两个优美的定理足以用来本问题的结论. 下面试证之.
构造有序对集合 $T=\{(k,S_k)\ |\ 1 \leq k \leq n\}$ ,显然 $T$ 中的元素与原序列 $\{S\}$ 的项是可以(按照下标)一一对应的;
在集合 $T$ 上定义关系 $\leq_A$ :
重要是我们不难注意到,**原序列中的一切非递减子序列在 $T$ 中都对应着一条链,同时原序列的一切递减(从而非递增)子序列在 $T$ 中都对应一个反链. **
根据题设,可以马上推知,偏序集 $T$ 的高为 $a$,由 Mirsky 定理可知,$T$ 可以恰好分划为 $a$ 个反链,那么根据抽屉原理,必定有一个反链的基数至少为 $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 ,也即,必定对应原序列中存在的一条长度至少为 $\lceil \frac{n}{a} \rceil$ 的递减子序列. 自然地,我们有
Q.E.D.
该命题有着一些较弱的表述形式,比如:
一个长为 $mn+1$ 的序列,要么具有长度至少为 $m+1$ 的非递增子序列,要么具有长度至少为 $n+1$ 的非递减子序列.
这个命题其实就是 Erdős–Szekeres theorem(或至少是这个定理的其中一种表述形式),它几乎会出现在所有的面向本科的组合数学教材中.
不要把两种版本的证明看作是两种不同的证明方法,它们本质是相同的,只不过第二种方法使用了 Mirsky 定理(或者 Dilworth 定理),但这两种定理本身的证明是不太容易的——在数学中,高级知识能简洁地解决问题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较高级知识 “封装” 了各种巧妙的初等技巧;
在做第二种证明的时候,千万注意:我们并不是直接在原来的序列 $\{S\}$ 上应用偏序集的那两个定理,而是经过多一层构造,并在新构造的集合 $T$ 上定义新的偏序关系 $\leq_A$;这和原来的实数上的序关系 $\leq$ 已经不一样了;
——如果思路在这里没有转换过来,那么就很难找到思路:因为 $(S, \leq)$ 本身已经是全序集了,直接套定理将什么也推不出,lol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