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下图所示,语言的三大框架的是:
语义系统的具体表现是词汇,它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
结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语法,它赋予语言以结构形式
发音/文字系统的具体表现是语音和文字,它赋予语言以物质外壳
其中,语法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,在书写时,它是词汇和文字的枢纽;在说话时,它是词汇和语音的枢纽。
不可否认,语法是客观存在的。也就是在客观世界中,存在着一套语言的规则,我们称之为客观世界中的语法,如果违背了这套规则,那么多多少少会导致一些交流上的问题
语言学家所说的语法,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语法的描述和总结
这两者在外延上并不完全相等:
首先,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
其次,语言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
可以借助物理世界规律和物理学的关系理解上面两个概念的关系。
语法学者所研究总结的语法当中,又可以继续进行分类
理论语法:系统的语言学理论,不直接为教学服务
教学语法:直接服务于教学,内容上来源自理论语法
其实笔者个人认为,语法就是语法,以上的分类只不过相当于“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” 和 “非数学专业的数学课程” 的关系罢了,他们本质上并不是两种东西。
在教学语法中,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分类,如下:
规范性语法:语法是一套以明文撰写的规则,所有人必须按照这种规则来,否则就是错的
描述性语法:语法和法律并不一样,不具有那么强的强制性,我们只是忠实记录人们是怎么使用某一门语言的。
本书的语法指的是 教学语法 -- 描述性语法
本章节列举的 “特点” 主要指的是与传统语法教材不同或者进行了革新的地方。
有一些地方可能会给出一些语法概念的新定义。
层次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:语言是由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从低到高一层一层构建起来的;
除了最底层和最高层,每一层结构都由更低层的结构构建而成,同时也是其上层结构的构建材料;
传统语法在语法结构上的问题有两个:
不太重视词组结构;
不太重视甚至忽视分句结构;
尤其对名词词组进行深入探讨
第一点引出了限定词的问题:把传统意义上的某几类词语归为一类新词类即限定词
传统语法对于分句和句子的概念有些纠缠不清;
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说的 “句子结构” 和 “基本句型” 中的句子在本书体系中指的是独立分句
以句法为主线,以句法带动词法,并以词法丰富加深句法的内容
句子结构和词汇意义是紧密结合的,特定的句子结构往往要求某种意义的词与之搭配
位于名词词组中,名词中心词或者名词中心词前的前置修饰语之前;
对中心词的意义起特指、类指、定量、不定量等限定作用;
前者只关系到名词中心词的外部关联;
后者却描绘名词中心词的内在特征;
某些理论语法研究流派早年已经提出这一观点;
越来越多的语法巨著和权威词典接纳了这一分类方法;
冠词、形容性物主代词等许多词在语法结构上是类似的
时 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;
体 是表示动词状态或者其存在方式的动词形式;
受拉丁文的影响,认为英文的时和体是不可分的;
只讲 tense 不讲 aspect,而且认为前者包含后者;
认为存在 “将来时” 和 “过去将来进行时”
多达 16 种分类:
- | - | - | - |
---|---|---|---|
般现在时 | 一般过去时 | 一般将来时 | 过去将来时 |
在进行时 | 过去进行时 | 将来进行时 | 过去将来进行时 |
去完成时 | 过去完成时 | 将来完成时 | 过去将来完成时 |
在完成进行时 | 过去完成进行时 | 将来完成进行时 |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 |
时和体是独立的语法范畴
尽管它们常常在一起使用,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:时常用屈折形式表示,而体却经分析形式表示;
语义上它们也具有高度独立性:
He is writing a letter.
He has written a letter.
这两个句子都是对现在的事情的描述:前者是现在正在发生、进行的事情,后者是截至现在已经发生了的事情;但是它们的动词的体是不一样的,前者是未完成状态,后者是已经完成的状态;
He was writing a letter.
He had written a letter.
这一组句子和上一组句子的对比非常明显,各自的 aspect 是一样的,但是时间是不一样了,由 “现在” 变成了 “过去”。
时和体的紧密联系,并不代表它们是同一个概念;
进行体和完成体在非限定形式中,可以不和 “时” 结合而单独出现;
不存在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
时间是一个哲学概念和物理客观存在:全世界的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,都存在 过去 现在 将来 之分(别抬杠扯什么相对论)
时(tense) 却是一个语法概念,且不一定和朴素的对于时间的印象完全重合
法语中有过去时,现在时,将来时
现代汉语(作为一门分析语)是靠词汇(尤其是虚词)来区分时间概念的,根本不存在 tense 这种东西;
英语(按照新的语法观点)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
现代英语中不存在专门用来表示将来时的动词形式
想想的确是这样的,过去时有 "-ed 过去形式",但是将来时真的没有对应的屈折形式;
传统语法中表示将来时的所谓 “标记”:will/shall 以及 would/should,本身都是情态助动词,其表示的将来含义也可以视作一种情态意义;
will/shall + 不定式
would/should + 不定式
be going to + 不定式
be to + 不定式
be + -ing
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
一言以蔽之:用来表示假设意义以及其他非事实意义
比如:
如果我是钢铁侠就好了,那我就可以天天泡妞吃喝玩乐了
你本就不应该生孩子,让他到这个世界上受苦
我就是从这里跳下去,死外边,也不吃你们一点东西(真香)
这些句子的前半部分所描叙的事件,都没有真实地发生,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假设当中。然而在一门语言中,我们仍需要某种方式表达这些“脑海世界” 中的事件,并将其与真实事件陈述相区分,这就有了传统意义上的“虚拟语气”。
把所有用以表达假设意义的语法手段都归类到 “虚拟语气” 中;
导致虚拟语气的内容非常驳杂,难以掌握;
原来 “虚拟语气” 所指的概念换个名字,用 “假设意义表示法” 代替
新的 “虚拟语气” 一词专门指代两种语法形式:
其他形式,如一般过去时,过去完成时等也可以用来表示假设意义,但不再称为 “虚拟语气”,而统称为 假设意义表示法
在过去,非谓语动词(准确说叫非限定动词,下面会说到)主要用这几种
不定式
动名词
现在分词
过去分词
非限定动词的分类为:
不定式
-ing 分词
-ed 分词
过去分词 和 现在分词 的名字的确可能不太恰当,因为分词是动词的非限定形式,不存在 tense 的区别
-ing 分词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 “动名词” 和 “现在分词”,从此在名称上不再区分这两者
但是 “动名词” 和 “现在分词” 也的确是不一样的呀! 没关系,它们的不同就被视作是 -ing 分词的两种功能
值得说明的是,从语言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讲,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确不是一个东西:前者原是以 -ing 结尾的阴性名词,后者是以 -end 结尾的形容词,但是它们最后在形式上表现为一致了(感觉传统语法终于做对了一件事情)
笔者觉得,作者这么划分,是为了一定程度上进行简化,虽然是否真的能如愿还不好说。
这里并没有涉及过多的技术上的细节,只是换了个词而已。但是,笔者认为这一修正非常好,笔者试讲自己的理解归纳如下:
首先,笔者猜想一下,为什么原来的语法体系中要将其翻译为 “非谓语”动词:
为什么 “非谓语” 这个术语不好;
正如我们所说,传统语法不太重视分句结构;尽管 non-finite verb 没法作为主句的谓语;可是如果把它们所处的从属结构看做一个“分句”,那么它们自身就是所在的分句的谓语
这里隐含的逻辑变化是:原来只有主句才是一个句子,主句的谓语才能叫谓语;但是修正后,一个从句也可以是一个“句子”,其也可以有自己的“谓语”
作者也提到了一点(笔者自己未想到):非谓语动词容易给人一种暗示,仿佛主句中的动词成分就是谓语,但是(根据本书语法体系的定义),这种定义是很成问题的。
为什么 “非限定” 这个术语好:
首先,“非限定” 这一翻译更加忠实了英文原来的术语 "non-finite"
所谓 "non-finite" 就是说其不带 tense 的标记,也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影响——仔细回想一下,这才是 “非谓语动词” 和 “谓语动词” 的最显著的区别!!而不是 “能不能作谓语” 这种没有抓住重点的方面;
原作还提到了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,限定动词词组和非限定词组在形式上的区分,以后详述。
因为它们认为,助动词一定是无词汇意义的,而情态动词可以表示情态意义,所以不应该归为助动词;
定语从句的叫法是依据其 主要句法功能 而得出的;而 关系从句 这一称法是依据其结构形式来定的——而本书绝大多数术语都是依据其结构形式来命名的;
关键在于,同一结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句法功能——我们传统上所称的定语从句也不例外
定语从句(姑且先这么叫)的首要功能就是作为名词词组的修饰语(定语),但除此之外,还有别的作用(语义上的)